湿地被誉为“地球之肾”,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生态过渡带,承担着调节气候、净化水质、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不可替代的功能。全球湿地面积仅占陆地总面积的6%,却为40%的动植物提供栖息地,其生态价值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。然而,近半个世纪以来,全球近90%的湿地因开发、污染而退化。在此背景下,中国以湿地公园为载体,探索出一条兼具科学性与创新性的生态保护路径,实现了从“被动修复”到“系统治理”、从“单一保护”到“价值重构”的跨越式发展。

湿地修复需基于水文、土壤、生物等多维度协同。例如,辽宁盘锦通过“退养还湿”工程拆除围海养殖区5727公顷,恢复自然岸线17.6公里,使丹顶鹤、黑嘴鸥等濒危物种数量回升。湖北枝江金湖则采用“陆域截污+湖滨生态护坡+退垸还湖”立体修复模式,将劣Ⅴ类水净化至Ⅲ类,吸引上万只候鸟栖息。此外,基于水系重构的专利技术(如潮沟连通与排水暗管铺设)通过模拟自然水动力,显著提升湿地盐度调控能力,促进植被恢复。
中国已形成“国家湿地公园+自然保护区+国际重要湿地”的分级保护体系,覆盖5635万公顷湿地。2021年《湿地保护法》的出台,明确禁止填埋、排干湿地等行为,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。例如,山东潍坊通过立法将湿地纳入林长制责任范畴,推行“林长+警长”协作机制,近3年投入3545万元修复青州弥河等湿地。重庆梁平则创新“小微湿地+”模式,将矿山塌陷区改造为梯塘湿地,带动民宿经济与生态旅游,实现人均增收2万元。
数字化技术正重塑湿地保护范式。福建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,利用卫星遥感与AI识别系统追踪物种动态;大兴安岭韩家园林业局布设“天眼地网”系统,通过红外相机与巡护APP实现全域无死角监管,累计发现97种珍稀物种活动影像。江苏常熟的“多塘活水链”工程则通过智能调控水位,将污水净化与景观营造结合,年吸引研学游客超10万人次。
湿地是重要的碳汇载体。全球红树林碳储量达4.3亿吨,中国通过5年专项行动修复红树林8200公顷,固碳能力提升15%。盘锦辽河口湿地通过“水鸟友好型”稻蟹共生模式,既保障粮食生产,又为迁徙鸟类提供觅食场所,形成“生态-农业”双赢格局。深圳华侨城湿地则通过蓝碳交易机制,将碳汇收益反哺保护资金,探索市场化补偿路径。
湿地公园催生“美丽经济”新业态。杭州西溪湿地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,带动周边文旅收入超30亿元;重庆梁平明月山通过梯塘湿地发展民宿集群,打造“世外桃源”品牌。山东鱼台杞柳加工产业年产值达8亿元,将湿地植物转化为工艺品,形成“种植-加工-销售”产业链。此类实践表明,湿地生态资源可通过创意设计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。
湿地承载着地域文化记忆。福建泉州湾湿地通过非遗展览与湿地研学,将红树林保护与传统渔耕文化结合;青海校内湿地科普馆以“二十四节气”课程传递湿地智慧,培养青少年生态意识。国际湿地城市常熟则将湿地景观融入城市规划,建设生态步道与观鸟屋,让市民在“城市后花园”中感知自然之美。
当前,中国湿地保护已从“抢救性修复”转向“系统性治理”,但仍面临城市化挤压、外来物种入侵等挑战。未来需进一步:
湿地保护不仅是生态议题,更是人类文明存续的必答题。从辽河口的“退养还湿”到重庆的“小微湿地”,从科技驱动的智慧修复到全民参与的共治共享,中国正以系统性思维重构湿地价值。未来,唯有坚持“保护优先、合理利用”原则,方能实现“地球之肾”的永续健康,为子孙后代留下生机盎然的生态家园。
